20世纪70年代,元谋县大塘子生产队在全省第一个推行定工到组、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比安徽小岗村早两年打破农业生产大锅饭模式,开启了云南农村农业生产包产到组改革的序幕。
中国礼物展云南展区负责人朱静洁介绍,云南展区主要以传统工艺 现代生活的主题来选品,展出贴近生活的文创、非遗产品。文创商品、地方特产一直以来都是旅游购物和旅游业的重头戏。
除了线下展示,文化和旅游部还在铁路12306、工银e生活、京东3个平台开设了中国礼物展专题展示页面,进一步扩大中国旅游日影响力,有效激发文旅消费潜力。中国礼物展是今年519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持续受到广泛关注,开展前夕共收到全国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部门报展的千余件商品。根据非遗等级、文化内涵、制作工艺、性价比、美观度、特色化等多个维度,活动组委会最终遴选出300多件展品集中亮相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中国礼物展云南展区负责人朱静洁介绍,云南展区主要以传统工艺 现代生活的主题来选品,展出贴近生活的文创、非遗产品。
国宝永子、花样盛唐团扇、扬州剪纸等充分展示了各地的文化艺术特色,让非遗技艺和匠心传承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留存的产品。根据非遗等级、文化内涵、制作工艺、性价比、美观度、特色化等多个维度,活动组委会最终遴选出300多件展品集中亮相。云南营商环境持续向好,重大项目呈现厚积薄发的态势,大项目纷至沓来,企业继续扩大投资,一大批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楚雄、临沧、德宏、保山、西双版纳等12个州市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1.2%,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8%,首次成为全省投资总量最大、占比第一的重点行业。云南成为企业发展的投资沃土和兴业宝地。全省同心协力去年16个州市工业投资全部实现两位数以上正增长近两年工业投资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得益于全省各州市同心协力,全力抓工业、抓招商、抓服务、抓项目、抓调度,齐头并进、共同努力、力争第一。
2023年1-5月,全省工业投资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35.8%,增速比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高37.8个百分点,比全国工业投资(8.8%)高27.0个百分点。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解决全省经济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创新能力不足,集聚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能突出问题。
滇中5州市工业投资占比不断提升,2022年占达65.1%,玉溪、楚雄、红河工业投资增长快、增速猛,昆明、曲靖投资完成量大,成为支撑全省工业投资的主力军。总量第一、增速第一工业投资保持全省行业领跑优势近年来,全省工信系统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实施工业振兴行动,践行三个工作法,围绕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大抓产业、主攻工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奋力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全省工业投资速度加快,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抓产业链招商成效显著推动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配套企业集群在产业链招商方面,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充分发挥云南省自身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以资源推动产业发展,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谋划30条重点产业链。今年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5.8%,在全省重点行业中继续保持总量第一、增速第一的领跑优势,有力支撑全省经济企稳回升。
建立招商引资工作专班,聚焦绿色铝硅、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成效明显。其中,曲靖市抢抓双碳战略机遇、能源变革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等优势,锚定新兴产业赛道,围绕多晶硅单晶硅棒单晶硅片电池片一组件应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致力于硅光伏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核心区,2022年曲靖经开区绿色硅光伏集群获云南省优势型制造业集群称号切实把主题教育与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相结合,多措并举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安排中央资金9137万元在洱源、鹤庆、泸西、陆良、寻甸等53个县种植青贮玉米58万亩,提高饲草料保障能力。
落实能源优惠政策,将省级及以上42个农业产业园区中的34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一般工商业优惠电价政策名单,2025年底前,暂按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的50%给予电价优惠。2022年全省乳制品总产量63.8万吨,同比增8%,乳品年销售额62.8亿元,同比增7.5%。
在鹤庆县实施奶业整县推进项目,争取中央资金4000万元,重点支持新建或升级改造奶牛场。截至5月底,新增绿色有机和名特优新农产品1027个。
截至2023年6月底,全省农业企业达126372户,较2022年底净增18241户,同比增长47.16%,完成年度净增目标任务的150.01%。牛奶产量69.01万吨,同比增长0.9%,居全国第12位。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有5570个,治理率为42%,镇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为53%。博览会上,云南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展区分别获得最佳组织奖和优秀组织奖,12家绿色有机生产主体获得博览会金奖,3家有机食品生产主体获得博览会优秀奖。认真落实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聚焦1+10+3重点产业,持续完善六个一工作机制,充实省级产业工作组、专家组,定期调度解决痛点难点问题,抓好肉牛、茶叶、咖啡、种业、预制菜等已出台政策落实,不断完善奶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冷链等支持政策体系。紧盯现代设施农业占比低、冷链物流体系不全、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低、市场主体不强、联农带农效果不明显等突出问题。
紧盯关键问题,在粮食安全方面,紧盯玉米、马铃薯等主粮品种过多过杂、良种覆盖率不高、农技植保土肥和种子等环节形成合力不够等突出问题。全省共完成10290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8348个行政村规划成果通过县级技术审查,完成率分别为80%和65%。
看企业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3年推动经济稳进提质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围绕1+10+3重点产业,建立助企纾困专项监测调度制度,落实助企纾困有关政策措施。共创建省级以上文明乡镇26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559个、民主法治示范村328个,建成1516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争取中央资金9000万元支持巍山县、永平县、云龙县养殖企业提升设施设备,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如今,走进云南的农村,走近云南的农业产业,就可看见开展主题教育以来,省农业农村厅聚焦各领域发展重大问题,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出新出彩。
2023年3月底,组织54家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生产主体参加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及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参展人数120余人,参展产品涵盖粮油、茶叶、水果、蔬菜、坚果、咖啡、饮料、畜禽产品、调味品等类别共300余种。目前,全省现有乳制品加工企业15个,主要分布在昆明、大理、曲靖、红河,乳品加工能力130万吨/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672户,较2022年底净增468户,同比增长19.38%,完成年度净增目标任务的54.61%。其中,中绿华夏获证企业11家,证书31张,产品70个,获证面积15.46万亩,获证产量4万吨,今年已完成再认证1家企业,4张证书,12个产品。
看产品主题教育以来,省农业农村厅聚焦重点产业全力推进全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等农产品持续健康发展。规模以上养殖场荷斯坦平均单产9.7吨、同比提高0.4吨,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5.4%、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
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开展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工作,制定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后备企业名单,筛选国家级龙头企业后备企业200户、省级龙头企业后备企业1600户。研究制定重点农业企业贷款贴息项目申报指南,开展重点农业企业贷款贴息项目申报工作。
争取中央资金1147万元,支持石林、洱源等9个项目种植高产优质苜蓿2万亩,提升优质高端饲草保障水平。生鲜乳抽检合格率常年保持100%,连续15年未检出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
开展主题教育以来,省农业农村厅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对省级龙头企业实行优惠电价政策,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有262户企业享受电价优惠政策,享受电价优惠总量为3.9亿度,电费优惠总额为3921万元,平均1个企业年均优惠达15万元左右在系列措施推动下,农业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名特优新农产品方面,今年新入选名录产品2个,有效名录产品14个,比去年底(12个)增长16%。全省有机产品认证累计有效获证主体1848家,获证证书2616张,获证产品4918个,获证面积610.11万亩,获证产量143.99万吨。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朱婉琪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近期将出台云南省推进奶业振兴六条政策措施,拟从良种繁育、饲草料种植加工、奶源基地建设、两病净化和绿色有机产品申报等6个方面予以奖补。
截至5月底,全省共改造建设农村卫生户厕14.48万座,其中常住户100户以上规模较大自然村、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和赤水河流域自然村卫生公厕1098座。同时,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农业市场主体倍增。
为充分发挥云南奶业资源优势,省农业农村厅争取国家在鹤庆县实施奶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争取项目资金7000万元,依托鹤庆县现有和在建规模化养殖场,重点打造奶牛标准化养殖、优质饲草料基地,提升乳产品加工能力,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全力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在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集中采访中,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绘出了一幅最新的美丽乡村画卷。